【资料图】
在香港如果想食粥,就会想到“海皇粥店”。“海皇粥店”创立于1992年,是本港首家连锁粥店食肆。海皇粥店今年踏入31年,头27年发展一帆风顺,高峰时分店逾30间,但自2019年开始,面对修例风波及疫情肆虐,饮食业遭遇巨大冲击。有“粥王”之誉的海皇国际执行董事萧楚基告诉《大公报》记者,有危就有机,海皇决心开展预先包装粥品业务,即将在惠康上架,目标借此开拓大湾区市场。
大公报记者 邵淑芬
随着香港与内地通关复常,萧楚基表示生意额明显好转,不过仍未回复疫前水平,现时仅恢复七成;分店数目方面,由疫情前约30间,缩减至现时的18间。“疫情下生意额不足,支撑不了,关舖是必然的。”
疫情期间,人们减少外出用膳,外卖平台兴起之余,预先包装食品亦愈来愈受欢迎。萧楚基坦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已变,晚上减少外出用膳,亦习惯于家中储粮,“其实公司一直有研究预先包装袋粥,去年年底于工展会初步推出,反应不俗。”更令人振奋的是,包装袋粥得到惠康的欣赏,并与海皇商讨合作。萧楚基兴奋地表示,海皇袋装粥很快就在40间惠康上架,除此之外,海皇粥店亦于西环西宝城惠康内开设外卖柜枱。
人手不足 放缓开店
萧楚基对预先包装袋粥的发展寄予厚望,直言是公司未来发展重心。“公司现时未有大力宣传,主要是产能仍未能跟上。现时每日只能生产2000包左右袋装粥,待预先包装袋粥发展平稳后,希望逐步加大产能。”被问到会否开拓大湾区市场时,他表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舖不易,人手、成本、时间缺一不可。但他透露,未来希望借着预先包装袋粥开拓大湾区,因为其潜在市场非常庞大。
疫情已过,生意转好,但随之出现新问题——人手不足。萧楚基以沙田好运中心分店为例,新店人手原来需要24个员工,但至今仍欠缺5至6人,大大影响了发展。“人手不足,公司不会像过去那样快速扩充分店,现时海皇约有18间分店,今年将再开两间,一间是西宝城惠康的外卖店,另一间在火炭。”
改造沙田舖 食物多元化
“1992年创立之后,海皇头十年发展很好,虽然产品没有现时那么多元化,但胜在竞争少、请人易。现在不但竞争大,招聘员工也十分困难。”萧楚基苦笑称,现时开店最大问题不是租金,也不是地点,而是人手问题,无人手根本做不到生意。他说:“可能饮食业较辛苦,大家宁愿做保安都不入行。所以希望政府尽快引入外劳,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
除人手不足之外,海皇亦希望“搣甩”粥店土气形象,吸引更多年轻顾客。“海皇粥店在沙田好运中心店舖历史悠久,当华懋翻新商场,倾续租时,感觉海皇粥店的形象老套,与商场风格不配合,于是特意找来设计师改造。新店以‘海皇’为品牌,提供多元化特色食物,如石磨肠粉、台式肉燥饭系列及出前一丁麵餐等。”萧楚基强调,海皇仍以粥品食物为主打,但希望食客光顾海皇时,让不想食粥的人有多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