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畅、通讯员刘雅进)7月24日,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生物多样性科研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成联合小组,携手开展江夏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第一期)动植物生态资源调查。
调查人员实地开展了区域生物种类、组成、分布、生境状况、群落特征和威胁因素等调查,主要调查了陆生植物、陆生脊椎动物及昆虫的有关情况。
灵山矿区位于武汉市江夏区,西临长江,北靠丘陵,东延梁子湖。1959年,灵山就有了第一座为武汉水泥厂供料的采石厂。到20世纪九十年代,这里建的大大小小采石场达到二三十家。方圆2000亩内山体千疮百孔、危岩耸立、矿坑深陷、水土流失,采矿废料和弃渣随处可见,土地植被严重破坏,还出现了一个深达50米、面积50余亩的巨型矿坑。地质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2019年,武汉市按照“集中连片、有利复垦”的原则,将灵山纳入湖北省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县)区,开展矿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复垦利用、产业融合等工作。2021—2022年,在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这一进度明显加快。已完成一期山体修复项目,修复总面积约700亩。
在“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上,灵山矿区结合生态功能修复和后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等需求,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留则留的原则,合理确定矿区修复范围,形成了治理、开发与保护相互协调的绿色发展格局。
从过去卖石头到如今卖风景。该项目总投资2.4亿元,治理面积91.4公顷。采用山体修复、地质灾害治理和土地复垦“三合一”措施,全面复绿完成后,依托山林景观再造,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灵山经验在全省推广。
截至目前,调查组已顺利完成8个植物样方及4条动物样线调查工作。这个季节蝴蝶数量较多,尤其是江夏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矿花苑”景区一期内,万蝶飞舞,十分动人。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生态资源调查逐步摸清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的生物资源现状及其人为干扰情况,将为下一步开展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奠定基础。